
1978年7月,延津县丰庄乡的农家孩子李玉顺考上了郑州工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消息风一样在夏日的田野里传播。那是“文革”刚刚结束的第二年,考上大学本科在一个乡属凤毛麟角,何况郑州工学院的化工系在全国化工专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四年苦读,毕业时国家很头疼,不是愁分不出去,而是伸手要学生的地方太多了,“文革”十年,大学断档,新毕业的大学生金子一样珍贵。李玉顺和他的同学一部分到了化工的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一部分到了嗷嗷待哺的化肥厂。李玉顺不跑不找,任由国家分配。1982年夏天,他拿着新乡行署的调令来到当时的新乡县化肥厂报到。他分到河南的同学去的都是当时省里的大化肥厂,开封的,安阳的,平顶山的,洛阳的,他去的新乡县化肥厂规模最小。
小有小的好处,他是今天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有史以来的第三个本科学生,这是厂里当时向国家申请要的,厂里当宝贝一样看待和使用。38年过去,已当了爷爷,有了白发,时不时胃疼,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心连心化工集团总工程师的李玉顺回首望去,当年和他分到各个化肥厂的同学,坚守到今天的唯独他一个了。几乎所有的所谓大化肥厂都关停并转了,所有的同学都改旗易帜了,只有他和他身后的心连心还在化肥行业挺立潮头。
初到厂里,新乡县化肥厂还仅仅只有年产8000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厂小底子薄,李玉顺毕竟基础好,又爱学习,每天身上必带的就是笔记本和图纸,走遍厂里的每一个角落,熟悉厂里的每一条管道,很快他对厂里的设备如数家珍。大厂大改,小厂小改,从当技术员开始,他跟着技术前辈们一起对现有设备进行不间断的优化,改造,企业进步年年都有新台阶,八十年代的填平补齐,800系列技改,合成氨蒸汽自给项目等等,这一切的参与过程学习过程为他以后的技术挂帅打下了基础。
日子很快,从90年代初期企业改制有了“心连心”这个名字开始,心连心像突然有了火箭的助推器一样开始迅猛发展,已经是总工程师的李玉顺,已经打过几个漂亮的翻身仗的李玉顺,必然是责无旁贷的在技术上挂帅出征了。2005年投资6个多亿的省重点工程“18·30”项目;2007年同样的省重点工程“24·40”项目;2011年省重点项目“45·80”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投资项目“45万吨合成氨装置清洁生产工程”;2013年心连心新疆基地建设;2016年心连心九江基地建设。这其中还穿插有多少环保项目,多少技改和节能项目等等。大项目目不暇接,几乎是首尾相连,甚至一个大项目还没有结束,另一个却已经开工了。
一切的大项目都是从立项和设计开始的。从心连心说,只要是公司定下的事情接下来就是李玉顺带领人马上去了,学习、考察、设计,订货、土建,安装、试车等等等等。他学的是化工,但一个大项目化工只是一个元素,而且即使是化工,技术革新也是日新月异,李玉顺必须要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专门的时间让他关起门来读书,他要挤出时间去读书,查资料,别人都睡的时候,他的灯还要亮着,因为总工程师要最后拍板。别人的设计他不仅要理解,还要到已经建成的工厂去实地考察交流并提出设计优化改进意见,订设备也要千挑万选,同样也要到许多单位考察调研。了解掌握市场行情,然后向公司汇报。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走出去,最考验他智力和体力的项目是2011年建设的“45·80”项目,那是直到今天还世界领先的水煤浆加压气化制合成氨工艺技术,李玉顺大学的课本闻所未闻,心连心也是倾慕已久但没有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李玉顺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像万里长征一样的跋涉,将近一年时间,北到鄂尔多斯,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飞机,火车,汽车,三轮,步行,白天黑夜,傍晚凌晨,像战场一样没有固定的睡觉时间,也许半夜到了某地,随便找一家旅馆倒头就睡,因为很早就要起床,像打仗一样没有固定的吃饭地点和时间,也许方便面,也许烧饼面包,也许这一顿和下一顿就合二为一了。李玉顺记忆最深的一次是那年冬天,雪特别大,但他们有许多的地方要去考察交流与调研,等不到积雪融化,先开车去天津,可高速公路因大雪封闭,转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郑州机场因雪停飞,坐火车去西安化六院,火车因雪晚点三个多小时,第二天上午10点多才到西安,西安的事情完了,又订了晚上到上海的火车,谁知车过了蚌埠又是大雪,火车在半路停了五六个小时。鞍马劳顿,疲于奔命成了他和团队的常态。李玉顺的技术团队凭着对新技术的向往,凭着对心连心的忠诚战胜了每天都在的超负荷运转。
春天的风沙、夏天的酷暑、冬天的风雪,都挡不住李玉顺和团队的脚步,在所有大项目的施工现场,能看到李玉顺的身影,在工程的重要阶段,在项目开车关键的日子里,李玉顺更是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就住在厂里的办公室,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作为丈夫和父亲,家里已经习惯了他工作的繁忙,他至今不会干家务,几乎没有接送过孩子上学,大学毕业的他没有给孩子补习过功课,每次回到家里都是疲惫不堪,有一次爱人跟他说话,说着说着他竟在沙发上睡着了。
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几次大项目的关键时期,他都头晕失眠,甚至有短暂的昏迷,胃病时时的在折磨他,恐惧凉热,消化不好,食物反流,医生说,这和他经常饮食不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李玉顺无怨无悔,他在笔记里这样写到:“用专注和卓越打造创新型技术团队,用诚信和厚德回报社会”。在他和心连心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心连心年产化肥超过500万吨,拥有世界一流的煤制尿素生产线。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领导曾这样评价李玉顺:从李玉顺进厂到现在,共主持完成主导产业重大工程18项,34年打赢了18场技术改造攻坚战,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在心连心默默耕耘了30多年。
李玉顺太爱心连心了,有多少企业曾许以高薪聘请他,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心连心培育了我,心连心成就了我,没有心连心这样的大平台好同事我一事无成。由于李玉顺在心连心的发展和中国化肥工业的进步中功绩卓越,他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突出贡献奖”,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授予“企业技术进步突出贡献奖”,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