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见余功明博士的时候,他刚刚从朗公庙土门村的庄稼地里回来,指甲盖还有泥土的留存。他是两点半准时敲响我房门的,穿着心连心的绿色工装,戴着近视眼镜,我觉得谈话意犹未尽时,他看了看时间说两个小时到了,也许通知他采访时候说好了的两个小时,我们起身告别。
这个从河南信阳走出的农家孩子依然有着土地的纯朴和善良,他说感谢政府和社会,没有大学招生的公平他走不出土地,没有政府贷款助学,他不可能读完博士,而且他的贷款是他的老师给还上的。2017年新乡发大水,心连心的年轻人上了共产主义渠的大堤,后半夜又开始下雨,有人拍下了刘董事长雨中的片子,他看见了一个披着雨衣扛沙袋的身影,他认出来那是他们60多岁的董事长,董事长不是作秀,作秀不会在后半夜的雨中去扛一二百斤的沙袋,他后来找来了片子想留给他四岁的儿子,想在将来告诉儿子,不管穷富不管官民都要对这个社会有担当。
余功明是戏剧性来到心连心的。2014年夏,他在广西大学读完博士,学的专业是植物病理学,广西大学研究的植物多是南方种类,甘蔗、香蕉、橘子等等,不是北方的谷麦薯黍。博士毕业时,许多就业的橄榄枝伸过来,有农科院,有大学的重点实验室,有检疫局,当然也有大的企业。当农民的父母坚决希望孩子去科研院所,觉得吃“官粮”有保障,但余功明想去企业,他觉得想要自己的科研成果对社会产生效益还是到企业来得更快更便捷。在科研院所即使有了自己的创造但要走到田间地头产生社会效益还要费很多周折,也有许多成果搁置太久无法转化而胎死腹中。本来广西一家企业说好了的,就等在外地老板回来一点头。余功明带着妻子回信阳商城老家过年,一个在心连心的大学同学在拜年的电话中介绍了心连心,说了自己在心连心的感动和自豪,余功明动了心思,就和妻子结伴去心连心考察,去之前他脑海的印象中有过浙江一家化肥厂,流着黑黑的污水,空气中呛人的味道。到了心连心,他不仅看到了硕大的现代化厂房和设备,而且看到了从管道里排出的清澈的水,水在一个池子里集结,群鱼在水里嬉戏,没有觉得有呛人的味道,和浙江的厂有天壤之别。心连心参与接待的领导对余功明说,心连心快50年了,我们就是要做中国化肥的领跑者,办成百年或更长时间的工厂。余功明当下就对心连心有了爱慕,很快就带着同是学植物的妻子投奔心连心来了。
很像豫剧《朝阳沟》里的王银环下乡,从学校到工厂,从实验室到田野是需要磨合的,这个过程每个知识分子都有。心连心张开双臂热烈欢迎近50年来的第一个研发博士到来,两年前已开启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虚席已待。
余功明以极大的热情立刻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虽然他学的是植物病理学,但和化肥并不遥远,土壤、地力、种子、水、肥等等,而且今天的科研早就不是单一的胜利,跨界已经是流行和必须。但开始他的许多设想和热情在和多个领导交流时总是感到有些困难,有些孤独,有些失落。是讲得太深奥,还是沟通不够?领导都很虚心和热情,但契合总是不理想。在经历了多少困惑和不眠后,余功明觉得还是从自身找原因:领导不都是博士生,他们更多的是经验和实战,每一项报告都要实际一些、科普一些;领导考虑问题和科研者肯定不会完全一样,科研者一般只考虑产品的性能和成功,领导要考虑产品的成本、价格、销售、市场、顾客等,并不是所有好的产品都有好的市场,比如化肥,农民的认知程度、周期的长短等都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
余功明先后试验了20多个项目,最终确定了7个市场上没有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对1000多份土壤数据分析,开展了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等需肥规律研究,先于行业专家发现了我国土壤大面积缺硫的现象,如果将其作为复合肥原料,不仅能满足作物需求,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此理论指导下,硫素肥研制成功,对玉米施用该肥料后证明,用这种新型化肥分别做盆栽和大田试验,产量平均增产率为11.77%。
中国古人讲“功不十,不易器”,是说一件东西如果没有很大的改革就不要改变它。今天的化肥已是国家限定发展的产品,要有更大的功效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而且在每个新项目研发中都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和各项法律的要求,使每一个殚精竭虑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新项目能经受住国家、市场和农民的考验,今天没有革命性的化肥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出路。余功明在经过两三年的实验室积淀和梳理之后,对化肥的前瞻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更具有理性和生命力,目前,多个新产品的研发已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进展。
按照心连心“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的产品理念,余功明的博士站开发出的一种新化肥,在今年夏天广袤的麦浪里给了心连心一个大惊喜:同样的麦田里,新化肥施用量是过去化肥的一半,但产量不减还略有增长。在场的领导大喜过望,连连说,这样的化肥农民一定欢迎,希望早日投放市场啊。
余功明近5年的心连心实践,不仅完成了从博士到科学家、从实验室到田间,从植物学到跨界的转变,而且他很快从心里和感情上融入了心连心独特的文化上,他和同事们一身土一身泥的奔跑在农业的前线,他和团队一起参加军营文化的跑步出操走队列,他和领导和工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融合,他越来越喜欢自己的集体和事业,他由衷地说,来心连心是我人生最正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