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阅《心连心•瞬间——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建厂50年回眸》纪念册,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一部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几代心连心人的创造与奉献,展现了心连心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展现了心连心人的精神乐章。
每一张图片都记录了一个历史瞬间,每一张图片都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下面就跟着小编,通过一张张图片,走进心连心的“50年”。
50年前的今天,正处于共和国极为贫困的时期。因为缺少化肥,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解决七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自从建厂之日起,企业的命运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那土地饥饿、禾苗干瘦、农民盼肥如盼甘霖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身负重荷,人拉肩扛,晴天满脸浮尘,雨天一身泥泞,用大脚,用车辙,用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铸就了一座艰苦奋斗精神的丰碑。
当时的新乡县,作为一个财政收入微薄的穷县、小县,要建成一个总投资320多万元的化肥厂,难于上青天。县委、县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号召全县人民支援化肥厂建设。
在心连心文化展厅的展柜里,珍藏着一个旧篮子,那是建厂时全县人民捐资建厂的见证。当看到一位老大娘用颤抖的双手,捧出几次卖鸡蛋才攒的20元钱时,感恩百姓的初心,让淳朴的老百姓用上最好的化肥,成为了这个团队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基因”和精神源动力。
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刚放下锄头的农村青年,刚脱下军装的退伍战士,刚丢下煤镐的矿工兄弟,组成了第一批创业团队,夯下了建厂的第一锤。
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天当房,地当床,喝着凉水就干粮。建厂正值“文化大革命”,全国停工停产,老一辈创业者没有宿舍,只能在四面透风的厂房里打地铺休息。大多数员工都是从家自带干粮上班,甚至出差都是自备粮食,就着凉开水就是一顿饭。
1969年7月,第一批创业者到新乡市化肥厂学习操作技术。当时工人生活费很低,民工只有工分,没有工资,只能省吃俭用,很少吃熟菜,更不用说吃肉。每每开饭时,市化肥厂招待所的大师傅就开玩笑地大声喊,“把三分钱一盘的老咸菜给化肥厂的弟兄们留下来!”
建厂初期,化肥厂被命名为具有政治色彩的“七里营化肥厂”。当时,生产任务如果不是化工部下发计划安排的,设备制造厂家根本不对外加工。面对他们的回绝,心连心的创业人没有放弃,反复对他们讲,我们是七里营人民公社的人民,我们是自力更生建厂,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毛主席视察过的七里营公社……
因着他们的坚韧与执着,再加上“毛主席视察过的七里营公社”这个筹码,很多台大型设备仅仅几个月就完成加工制作,超过了很多化肥厂计划内建厂速度。
在化肥厂筹建期间,第一任厂长杨有才(前排右二)数次因血压升高而晕倒在施工现场,服用随身携带的降压药后,又继续忙于企业筹建。班子其他成员在其感召下,筹建进度不断加快。
1970年7月1日,在一块名叫“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土地上,一个总投资320余万元、合成氨年产能只有3000吨的小氮肥厂一次开车成功。当年生产合成氨819吨,碳酸氢铵3276吨。
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大发展。在历任厂领导及员工的努力下,不断挖潜改造,提高产能,降低消耗——
1972年,对生产系统实施“填平挖齐”挖潜改造,使碳酸氢铵年产量增加了50%;
1973年,为扩大产能,新建5000吨合成氨、2万吨碳酸氢铵生产系统;
1977年—1979年,分期对3000吨和5000吨合成氨生产系统相关工段进行技术改造,合成氨产量达到1.4万吨,碳酸氢铵年产量达5.5万吨,能耗大幅下降。
1983年—1987年,历时四年多的20000吨合成氨改造,使合成氨产量达2万吨,碳酸氢铵产量逾8万吨,各项消耗也大幅降低。
1988年—1990年,对合成氨生产系统进行综合技改,将年产2万吨合成氨改造为年产合成氨3万吨的能力,即800系列技改。此次技改时间跨度长,技改面之广,参与人员之多,是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技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技改。通过本次技改,为碳铵改产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5月1日,全厂举行文艺活动庆祝800系列技改成功。